
达利雷生K8金融,改善日间功能,改善夜间睡眠!
目前,全球成年人失眠患病率达16.2%[1]。失眠不仅是“症状”,也是“疾病”。2025年9月,在第十七届中国睡眠研究会学术年会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吉友教授围绕“重塑睡眠昼夜平衡体系,失眠管理新方向”展开专题报告。会后,医学界特邀达利雷生中国Ⅲ期研究PI唐吉友教授围绕失眠诊疗及临床研究展开深度探讨。

图 唐吉友教授作专题汇报
改善日间功能:失眠治疗重要目标之一
失眠障碍的诊断:需同时具备夜间睡眠问题和日间功能损害两方面的表现。具体包括入睡困难(成人入睡潜伏期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 h),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并且必须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或日间的痛苦体验。以上情况每周出现3次以上,并持续一个月或三个月以上,可诊断为短期或慢性失眠障碍[2]。
日间功能损害: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3)[3]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4]均明确将日间症状列为失眠障碍诊断的必要条件之一。日间功能损害通常呈现为嗜睡、疲劳、情绪障碍、躯体不适与认知障碍等多种形式,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此,国内外多项指南与共识[5-7]均明确指出,改善日间功能是失眠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
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达利雷生:改善睡眠与日间功能的循证证据
▌靶向食欲素:破解失眠的过度觉醒机制
人们对食欲素的研究始于20多年前,最初发现其与摄食行为存在关联。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食欲素还具有调节睡眠-觉醒的作用。食欲素分为食欲素A(OX-A)和食欲素B(OX-B),二者通过与食欲素1受体(OX1R)、食欲素2受体(OX2R)结合来促进和维持觉醒状态。而失眠患者常存在食欲素系统功能过度活跃,参与大脑过度觉醒的形成。
非传统镇静促眠:达利雷生作为一种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s),能高亲和力结合这两种受体,有效阻断食欲素通路,抑制过度觉醒状态,从而促进自然睡眠启动并改善睡眠维持。这种机制区别于传统镇静安眠药的广泛神经抑制,能够在诱导睡眠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自然睡眠结构[8-9]。
▌疗效与安全性证据充分
达利雷生的核心作用特点在于降低夜间觉醒次数与觉醒时间,同时改善日间功能,这一优势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
“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周睡眠多一天”:国际Ⅲ期临床研究[10]显示,接受达利雷生50mg治疗的患者,在1个月和第3个月时,睡眠后觉醒时间(WASO)较安慰剂组分别减少22.8分钟和18.3分钟;持续睡眠潜伏期(LPS)分别缩短11.4分钟和11.7分钟;患者自我报告总睡眠时间(sTST)分别增加43.6分钟和57.5分钟。
“长期治疗有保障“:在其拓展研究[11]中,达利雷生的长期疗效得到进一步验证。治疗12周、24周和36周时K8金融,达利雷生25mg和50mg剂量组的sTST较基线变化均大于安慰剂组,其中50mg组效果最为显著,较安慰剂组分别多出20.4分钟、15.8分钟和17.8分钟,为长期治疗失眠障碍提供了有力支撑。
“睡的安心”:安全性方面,达利雷生治疗期不良事件(TEAEs)的总发生率在各组间相似(35%~40%),且91.2%为轻度/中度;严重不良事件(SAEs)发生率均低于5.5%。尤为关键的是,达利雷生未引起次日嗜睡,停药后未观察到戒断相关症状或反跳性失眠。跌倒、头痛、嗜睡、疲劳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充分体现了其在日间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从即时获益到长期维持:达利雷生有实证
在达利雷生的另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12]中,创新性地采用失眠日间症状及影响问卷(IDSIQ)[13]评估日间功能。该量表是首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南开发验证的患者自评工具,包含14个问题,聚焦警觉/认知、情绪、嗜睡三个关键域,评分越高提示日间功能损伤越严重,其中总分减少17分、情绪域减少9分、嗜睡域和警觉/认知域各减少4分即具有临床意义。
研究显示,达利雷生50mg治疗失眠患者3个月可显著改善IDSIQ总分及各领域评分,且具有临床意义(嗜睡域和情绪域),这种治疗获益从第1周即开始显现。在12周时,嗜睡域、情绪域、警觉/认知域及总分较安慰剂组均有显著下降[12]。其扩展研究进一步证实,达利雷生50mg治疗1年,仍可持续显著改善IDSIQ总分及各领域评分,且维持临床意义上的获益[14]。
结语
达利雷生作为新型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凭借其精准靶向机制,有效抑制过度觉醒,不仅能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延长总睡眠时间,而且能快速、持久地减少日间功能的损伤,改善嗜睡、情绪及认知障碍等日间核心症状,实现全天候的症状缓解。尤为重要的是,达利雷生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有效避免了传统药物常见的次日残留效应、戒断反应等治疗困境,为长期疾病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
专家简介

唐吉友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睡眠障碍专业带头人
医学博士(英国Warwick University)
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委员
山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临床和机制研究;orexin与发作性睡病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山东省科技重点项目,获得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参与编写第二版《睡眠医学》和《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等多个睡眠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的编写。
参考文献:
[1]Benjafield AV, Sert Kuniyoshi FH, Malhotra A, et al. Sleep Med Rev. 2025;82:10212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6):560-584.
[3]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M]. 3rd ed: Darien, IL: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4 .
[4]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Text Revision (DSM-5-TR).
[5]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6]Rosenberg RP, et al. 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2023;25(1):22nr03385.
[7]Sue Wilson, et al. J Psychopharmacol. 2019 Aug;33(8):923-947.
[8]Roecker AJ, Cox CD, Coleman PJ.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 New Therapeutic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J Med Chem. 2016;59(2):504-530.
[9]Han Y, Yuan K, Zheng Y, Lu 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 as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Neurosci Bull. 2020;36(4):432-448.
[10]Emmanuel Mignot, et al. Lancet Neurol. 2022 Feb;21(2):125-139.
[11]Dieter Kunz, et al. CNS Drugs. 2023 Jan;37(1):93-106.
[12]Mignot E, et al. Lancet Neurol 2022;21:125–39
[13]Hudgens S, et al. Patient 2021;14:249–68; 2. Mignot E, et al. Lancet Neurol 2022;21:125–39
[14]Kunz D, et al. CNS Drugs 2023;37:93–106.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