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翠色千帆——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展览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广州市、惠州市相关文旅部门指导,多家权威文博机构联合主办,并得到南越王博物院等多家单位协办支持迎客松配资,阵容强大,备受瞩目。

观展现场
溯源白马窑:解锁大湾区贸易密码
惠州白马窑址群堪称广东明代窑业的璀璨明珠,作为广东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明代窑址群,在明代广东海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大埔余里窑等共同构建起以粤东为核心,辐射珠江三角洲及粤西地区的仿龙泉青瓷生产体系,成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键实物见证。历经70年考古深耕,其成果不仅揭开大湾区历史贸易模式的神秘面纱,更实证了明代广东,尤其是广州、惠州等地深度融入全球贸易的辉煌历程。
以白马窑为代表的广东仿龙泉青瓷,广泛出土于大湾区多地官署、居址、墓葬,这一共同的历史文化印记,为湾区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认同物质载体,有力增强了区域城市凝聚力。
四大展区:全景呈现贸易盛景
本次展览展出216件/套珍贵展品迎客松配资,精心打造“白马青瓷”“又见龙泉”“浙源粤流”“翠色千帆”四大展区,以全球化视野构建完整叙事链条,再现广东陶瓷海外贸易与技术交融的壮丽画卷。



部分展品
“白马青瓷”展区以惠州白马窑为切入点,通过纪年标本、典型器物等,全方位展示其作为广东最大明代窑址群的考古成果,呈现创烧年代、生产工艺及产品特征。“又见龙泉”展区系统梳理浙江龙泉窑从北宋中期至明代的时空演变,展现其窑业技术、产品特征及外销特点,为理解岭南窑业创新提供背景。“浙源粤流”展区聚焦广东仿龙泉青瓷地域特色,通过与浙江龙泉窑对比,展示本土化创新成果,突出实用器形与简化装饰,揭示为适应海外市场的技术突破。“翠色千帆”展区则通过多地出土文物,呈现广东仿龙泉青瓷从内销到外销的流布,还原流通网络与海外贸易体系,凸显广州在全球瓷器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三大亮点:创新展示考古魅力
展览亮点纷呈,实证性上,联合展示窑址出土物与多地文物资料,构建“窑口—港口—海洋—世界”完整物证体系,实证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地位;叙事性上,跳出传统陈列,以窑业技术传播、瓷器全球流动为线索,让古代工匠技艺与海上丝路商贸活力跃然眼前;系统性上,大规模、成体系展示广东仿龙泉青瓷考古成果,清晰勾勒发展脉络与本土化特色。
馆方同步研发四款海丝青瓷主题文创,将历史韵味融入日常生活。此外,展览策划“海丝瓷韵”系列教育项目,与广州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等合作,开展仿龙泉青瓷制作等活动,邀请观众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魅力。开幕式现场互动体验区,志愿者展示篆刻技艺,观众亲手拓印制作青瓷纹样冰箱贴,留下美好记忆。

观众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魅力
值此白马窑发现70周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之际,本次展览通过考古与文献结合,讲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广州故事、湾区故事,引领观众感受明代广东商贸活力,探寻海洋文化与贸易传统。主办方期待展览成为学界交流与公众理解海丝历史的重要窗口,激发文化自豪感,为大湾区全运会营造人文氛围。展览展期至2026年5月19日,诚邀广大观众共赴海丝文化之旅!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吴红颖 通讯员 穗文考
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